安顺学院一流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作者: 时间:2021-06-15 点击数:

安顺学院一流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2018〕8号)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我校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我校一流课程(金课)建设,同时做好国家级一流课程(金课)“双万计划”项目的培育,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慕课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建设理念,积极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课程建设工作通过加强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规范课程管理,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建设“金课”,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获得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立足专业、扶优扶特结合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优势,依据专业定位和建设基础,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第二课堂”课程体系,有规划、有重点地分类建设不同课程类别的“金课”,实现“金课”多样化,让学生享有覆盖专业全课程体系的五类“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线下“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

(二)分类建设、引领示范。依据专业定位和建设基础,打造“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五类“金课”,注重发挥各级各类“金课”的“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和更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三)突出战略需求,坚持“三性一度”。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围绕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开展特色课程建设,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金课”。

一是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强化专业课程“思政性”。

二是增强课程科学性实践性,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课程“高阶性”。

三是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前沿性,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成果引入课程,突出课程“创新性”。

四是增加课程设计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增加课程“挑战度”。

(四)提升教学能力,强化职业培训。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现基层教学组织全覆盖,把全体教师纳入基层教学组织,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研讨、教学研究、集体备课等方面的作用。实现教师职业培训、终身学习全覆盖,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将培训情况作为教师考核的必备条件。

(五)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强化课堂设计,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

(六明确标准制度、突出建设实效。按照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挑战度的“三性一度”要求,遵循国家、省级、校级有关课程建设标准,抓好“金课”的建、用、学、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课程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课程教学设计、学习支持与学习效果、建设措施及效果,努力实现“金课”建设目标达到相应的建设标准。

三、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引领广大教师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能力培养”的要求,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引领,以教学内容优化为核心,以教学模式创新为手段,以研究式教学团队发展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建设内容

按照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总体部署,学校紧紧围绕“金课”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等目标任务,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计划建成一批质量高、校本特色鲜明的三级五类“金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推动课堂革命,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

全校每个专业对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成校级五类“金课”,每类至少1门。其中社会实践“金课”可根据实际情况学院共建共享1门,虚拟仿真“金课”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建设,确保每个专业建成涵盖专业核心课程的5门以上校级“金课”。在此基础上,贵州省一流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增加3门校级“金课”,国家级一流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增加5门校级“金课”。到2023年,校级“金课”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校级五类“金课”100门,在校级“金课”建设的基础上,择优打造10门省级、2门国家级“金课”。

(一)线上“金课”建设。坚持开放共享、建以致用的原则,以“互联网+”“智能+”等现代化教育为手段,建设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性强的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学校重点支持建设有特色有优势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坚持特色、共享、应用、创新的原则,推进现代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探究式、参与式、个性化教学等多种应用模式,鼓励引进国家级“金课”在校内的应用和自建线上课程,打造线上“金课”、虚拟仿真“金课”与课堂教学相融相长、适合校本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混合式“金课”。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一流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

(三)线下“金课”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目标融合创新、内容融合创新、技术融合创新、模式融合创新的课堂革命。学校重点支持建设围绕四新专业改造的课程和前沿微型课程。

(四)虚拟仿真“金课”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学校重点支持解决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的项目。

(五)社会实践“金课”建设。推动社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让更多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校重点支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奖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的社会实践课程。

五、建设计划

2021年6月,全面启动一流课程建设专项计划,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一流课程的实践及项目的申报。

2022年6月,对一流课程立项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价和总结,凝练推广一流课程建设经验和特色做法。

2023年6月,建成一批质量高、校本特色鲜明的三级五类“金课”。

六、保障措施

(一)立项建设程序。校级“金课”建设按照“学院组织申报——学校审查立项——团队立项建设——学校验收认定”的程序开展建设。学院按照立足专业建设三级五类“金课”的原则,依据专业办学实际提出具体课程建设计划报教务处备案审查。教务处组织专家审查立项,设立“金课”建设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

(二)专项经费支持。校级“金课”按照分级分类建设原则确定经费支持标准,设立专项经费。

(三)国家级、省级“金课”打造。2022年前,学校每年从校级“金课”中遴选建、用、学、管效果好的优质课程,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金课”,学校追加相关建设经费,用于课程资源更新。同时,国家级、省级“金课”按照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核算其工作量。

(四)课程建设绩效奖励。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金课”的课程,按照学校相关办法给予绩效奖励,课程负责人直接认定为校级教学优秀奖一等奖获奖者。各级各类“金课”在教学成果奖、校级教改项目申报中优先推荐。

(五)约束机制。若延期1年验收未通过或项目经费使用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撤销课程立项建设。被撤销立项的课程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报教学建设项目、教改项目、教学优秀奖和教学成果奖。

通讯地址: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学院路25号 邮编:561000
Copyright © 2012-2014 黔ICP09002237号 版权所有:安顺学院外国语学院
电话:0853-32214262 传真:0853-32214236 网络管理员 E-mail:asxyjjianyan@163.com